![](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盛夏时节(2018年7月7日,当天小署)天气奇热,笔者走翼城王庄乡王庄村78岁席廷亮的古宅院。
“家里坐、家里坐”“绕过树、绕过树”“树上刚打过药”老人的女儿席彩苹提醒。
“这房子的廊檐还是老样子,房屋于84年前翻新过,梁脊板上最早建造年代的记载也消失了”席廷亮老人介绍。但是廊檐与廊棚还保留着原始的模样。笔者与朋友看了看建筑结构与廊檐木材的风华程度,判断老人的古房大约为清代晚期建造,在上世纪1934年翻修。
老人是“非遗”传承代表人
一番寒喧,解渴的白开水,摆在了不曾相识的笔者与朋友眼前。墙上的一个出席证引起笔者注意,老人的话匣子也随之“开闸”。
“1950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那一年我9岁,随着父辈与先祖一起排练转身鼓,那一年表演的场景用终身难忘形容一点不为过。那时父辈对我讲,是席家先祖与王庄村的先祖到陕甘宁一带做生意时带回来的一门艺术,传承的特点与要求与陕甘宁一模一样,‘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转身鼓传到王庄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到我这一代也是第六代、第七代,因为中间有断代,也说不清楚”席廷亮说道。
翼城当地有“弃里大锣鼓、官庄跷、王庄转身鼓扭折腰”的说法。王庄转身鼓由四人转着圈打,配器有梆子、呆锣、小钹等,古时用于祭祀和社火活动,后来经加工,既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表演,成为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
王庄转身鼓表演时,场上放四面大鼓,由四人转着打,配器有两个梆子,两个呆锣,四个小钹。其鼓点有六七种,不同于一般的鼓点。表演时不仅壮观,而且很有韵味,可谓鼓舞之精华。服装以古代武士和现代锣鼓装束为主。
王庄转身鼓以击鼓心、敲鼓边,碰鼓槌所发出的声音,有节奏、有规律、有快慢、有强弱地运用到各种曲牌中,构成了和谐而动听的音乐;表演时热情高涨,鼓点紧凑,节奏明快,动作干净利落,潇洒大方。手、臂、腿、脚、腰都非常灵活,击鼓时以各种转身动作姿态及踏步、半蹲、扭腰为见多,舞姿有张有弛,繁而有序;“转身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转”,每个鼓手都不停地围着鼓边击边转,每个鼓手分别以左右转身击鼓,鼓手边自转边集体逆时针方向朝左移动位置,鼓点与舞姿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转身鼓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早期的祭祀、赛社,还是如今的节庆、社火,转身鼓都表达了历代劳动者祈求美好生活的良好夙愿,挖掘、传承、发展转身鼓艺术,对繁荣民间艺术,构建和谐新农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老人心中有期盼
“自9岁那年学会王庄转身鼓,也就在大众面前表演过那一次,这一‘段’就是50年,在2000年,凭借儿时那点记忆,一点点整理将转身鼓再次展现在村民眼前,当时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席廷亮说,现在好了,打破了先祖的传承约束,男女老少都来学。如今仅王庄村就有50多人会“转身鼓”,2011年,“转身鼓”列入省级“非遗”,2012年,山西省文化厅向老人颁发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转身鼓,北从大同,南到风陵渡,山西境内仅有两家,而且那一家就是同处一个市的襄汾令伯村,令伯村的转身鼓有那些打法?有什么样的曲调?我非常想知道,能在有生之年了却我这一点小小的想法就很知足了”席廷亮老人感慨。看看人家的转身鼓,学习交流,充实地域文化,这样王庄的转身鼓才更有活力。
幽默的老人说:“走出去,请进来,用时髦的话说这是‘文化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