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我心中的翼城美食”评选:石子饼

    信息发布者:飓风楠
    2018-05-15 09:30:29   转载

    过去在我们翼城农村,特别是临近中秋佳节,只要到农村去转转,到处都可听到“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的响声。由于制作石子饼专用的铁鏊不多,所以大多是几户人家在一起合用。由于是八月十五拜月专用供品,所以家家都要烤石子饼,场面非常热闹。村妇唠家常、小孩嬉戏打闹、石子饼的哗啦啦声相互应和,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年长的人大多都记得,各家各户要烤好多,除用做供品,走亲访友的礼品之外,剩余的就用麻绳串起来挂到房梁上,能放置好长时间。正是这种能长期存放的特性,干透后的石子饼吃起来又脆又酥,越吃越香。石子饼的特点:制作方式古老,且与月饼的制作方法极其相似,又都是中秋节拜月的供品。于是,便有了月饼源于石子饼的说法。

    这种利用滚烫的石子加工成的薄饼,用现在的烹饪语言说是“石烹法”。“石烹法”指一种“加物于燧石之上”的食品加工方法,即把食物原材料放置在加热至滚烫通红的小石块之上,利用石块的高温烹饪食物,或把烧红的石块投入有食物的水中,一直到水沸食物煮熟为止。目前的“铁板肥肠”、“石头腰花”等菜肴就是使用此方法烙烤而成。由此可看出石子饼的制作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取火熟食,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形成,烹饪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焙热,这也就出现了“石鏊”(一种经过打磨制成的能在下面用火烧的薄石片)被烹饪界称之为“石烹时代”,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饼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礼记》有“燔黍捭豚”,东汉郑玄注曰:“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擘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民间石子饼至今仍以石子传热焙熟而食,凹凸疤痕呈粒燔之象,故被称为烹饪的“活化石”。

    石子饼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并不复杂。将光滑、类似杏核大小般的河卵石淘洗干净后倒进铁鏊擦点油(防石子沾在面饼上),反复搅拌加热,使石子升温均匀。

    然后用提前发好的面做饼胚,包上用油、盐、小茴香、芝麻、花椒叶等制作的馅儿。待鏊内的小石子烫手后,再用勺子不断翻搅使其热度均匀,将烧热的石子舀出一半,放入另一热鏊上保持温度,再将余下的一半平摊锅中。

    将做好的圆饼胚整齐放入锅内石子上,再将舀出的热石子盖上,上焙下烙约5分钟左右慢火烙烤,熟后出鏊。烤熟后的饼面凹凸不平,疙疙瘩瘩,此时的石子饼白里泛黄,吃起来酥松喷香。

    从以上不难看出,我们翼城的土语说法也都不无道理,“圪烙托”更接近制作的过程,而“圪篮桃”从音上更接近土语,也更富有地方内涵,但用石子饼更为直接一些。

    现在各地的石子饼不太一样,翼城的石子饼(圪篮桃)肥厚结实,饼上坑坑洼洼,干湿适中,呈金黄色,软嫩清香,酥脆味爽,经久耐贮,久放不变质,且携带十分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石子饼的身价倍长,已成为食用及访亲问友馈赠佳品。

    链接:《翼城味儿》之 石子饼与我的梦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