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非遗荟萃 | 翼城花鼓别样好

    信息发布者:飓风楠
    2018-05-09 16:25:18   转载

    翼城花鼓又称“逗花鼓”和“闹花鼓”,作为地方传统舞蹈艺术,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节奏活泼明快,气势恢宏庞大。翼城花鼓源远流长,从唐、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历经世代流传,至今不衰,无论是早期迎神塞社,还是节日庆典,无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出人们对美满生活、美好未来的祈求与期盼。

    据史料记载,在大唐贞观年间(公元626年),翼城就有了花鼓。明万历年间,翼城西关人李太后回翼城探乡祭祖,适逢元宵佳节闹红火,在观看了高跷、狮子、秧歌、花鼓等节目后,对翼城花鼓特别感兴趣,于是当场就奖赏表演者银子三千两。后人为纪念李娘娘,特立庙祀之。到了清代以及民国年间,翼城花鼓已成为人们在欢庆丰收、节日庆典、庙会祭祀时出现的重要节目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花鼓艺术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高,可以说是“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翼城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花鼓之乡”。花鼓遍及全县各个村庄,有名的有封比、浍史、陵下、杨家庄、北唐、南寿城、东寿城、开化等村。北关、王庄、封比、里砦和古署等村的小学,都有精干的花鼓队。此外,翼城花鼓还波及和影响到了周边襄汾、临汾、浮山、曲沃等地区。后花鼓艺术又被传授到大同、陕西、内蒙古、天津、河南等地。

    晋南各地都有打花鼓这种形式,唯翼城花鼓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是该地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新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以行进表演和广场表演为主。行进表演是最常见的形式。每逢重大节日,表演者们就走上街头,边走边打。由大苏锣领先(指挥),若干小呆锣排在大锣两侧,后面紧跟鼓队。行进时,鼓点曲牌一般用五流水,比较缓慢。有的表演队有一名或两名小丑和数名女苗子(旦角)伴舞,有踩高跷表演的,还有在杆子上表演的。在走到观众密集的地段时,拉开场子大打一阵,在观众的喝彩中继续前进。广场表演有几种形式:一种是配有女苗子和小丑,配器同时上场表演,他们以大锣领舞,依次上场,相互配合,来回串跳,互逗互引,在表演一段后便来一个造型,由女苗子唱一段民歌(或新编歌词),唱时走着舞步带着动作,唱到段尾带着锣鼓,唱完再表演。这种形式应变性强,可长可短,一般在“闹红火”时表演。另一种是伴奏不上场,一队群鼓上场表演,此种形式干脆利落,动作快,鼓点急,整个表演从出场到退场一环扣一环,动作与曲牌层次清晰,节奏快慢有序,一般在5分钟之内完成全部动作。近年来,在各级民间舞蹈大赛和大型庆典活动中常用这种表演形式。再一种是踩高跷和杆上表演,鼓手踩着高跷打着鼓走圆场,走剪子股,技艺高的鼓手踩高跷劈叉,起来后继续表演。在上杆表演时,有几个队员抬着一根杆子上场,像猴子一样爬上杆表演造型,如“空中取酒”“仙人过桥”“蝎子倒挂”“老虎大张口”等,此种形式也有不踩高跷表演的。除此之外,还有多鼓表演和对鼓表演,多鼓表演是一人背多鼓,有背三鼓的,有背五鼓的,最多的背七鼓、九鼓,名为“满天星斗”。他们利用大小鼓的音差,打出优美的乐曲。

    翼城花鼓也可进行舞台表演,无需什么故事情节,只需根据庆典内容设计一些必要的画面,拟一个相关的节目名称,如“喜迎春”“丰收锣鼓”等即可。由于花鼓表演热烈、豪放,一般多用它做开场或压轴节目。另一种是富有情感的舞蹈表演,需要根据故事的内容以及情节发展进行编舞,如“破阵”“ 工农大联盟”“ 观灯”等。

    翼城花鼓的鼓乐曲牌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乱槌”“十二槌”“动四槌”“一点油”“急刹锣”和“慢刹锣”,民歌曲调有“喜迎新年”“荡秋千”“姑嫂观灯”“绣荷包”“绣花灯”等。基本打法有勾槌、推拉槌、拐槌、乱翻槌、磕打槌、下翻槌、扬手槌和双击槌等。基本动作是上身灵、下身沉。上身灵要拧、涌、晃、绕、推、耸、扭、摆、摇;下身沉多用蹲、跳、踢、碾、转和骑马蹲档势、弓箭步等。

    翼城花鼓的演奏乐器当然以鼓为主,鼓又分头鼓、胸鼓、腰鼓和腿鼓。所用的鼓是用软质木料(如桐木)挖成空心,两端蒙上牛皮,在鼓帮上做两个可以系绸带子的环子,然后用油漆美化而成。配器有大苏锣和呆锣。大苏锣是整场表演的指挥者,常运用“急刹锣”“慢刹锣”等手法指挥出入场、队形变换和曲牌的变换。呆锣也叫引锣,数量根据表演队伍的大小而定,有用两个的、四个的、六个的,队伍愈大数量愈多,为了对称多用偶数。除了乐器,还有一些道具。苗子用的扇子和手帕,是用纸和绸布制作。丑角的鸡毛扇则与诸葛亮手中的扇子相似。拨浪鼓就是旧时的货郎鼓,现在儿童的玩具鼓。高跷与一般高跷相同。

    2006年,翼城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翼城花鼓舞中有唱,唱中带舞,唱舞中又夹杂着特技,集歌、舞、技为一体,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后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会变迁、历史沿革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同时也是音乐学、民俗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挖掘、整理和保护翼城花鼓,对进一步丰富民间舞蹈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